首页 阅读历史
A + A -

第31章 归国(二)

  尘世间的东西一定是有生有灭,生是色,灭是空,色有空的状态,空有色的状态。

  举凡一切事物,本来就没有实体,感受、思想、行为、意识等也是一样,这一切都是空的,所思所为无一不是空。

  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:“舍利子,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物都是“空”

  啊!”

  “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”

  “法”

  是看得见的、听得到的、感觉得到的。

  不生不灭意即“既不生,亦不减”

  ,也就是无所谓产生,也无所谓消灭,意味着永久和永恒。

  所以会有生死,那是属于肉体的世界,至于一切存在皆是空,故存在既无生、亦无灭。

  人类既是物质现象之一,当然不能免死,人类之所以害怕死亡,是导因于要摆脱死亡的欲望,隐藏着对未经验之死的不安和痛苦、烦恼家人的生活以及未完成的事业,这一切才是造成苦恼之因。

  “不生不灭”

  指的是生死皆为人类无法自由选择,谁也无法左右,只有束手接受。

  我们必须接受有生必有死的观念,才能过着不为生死左右的生活方式。

  任何人都逃避不了死亡的命运,但为能使你周遭的人放心,带着笑容死去,那就能超越生死,获得不生不灭的永恒生存。

  要达到这种境界并非易事,就要培养我们的“空”

  的观念,而要认清并学习这一点,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。

  “不垢不净”

  意即不是污秽的,也是不离污秽的;这是承续“是诸法空相”

  ,阐述在这世上一切事物均无实体。

  在这世界上确有美丑,但这美丑完全因看的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,无自我的世界就是空,在这样的世界里就无垢亦无净。

  不能只以表面现象来作价值判断,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有限,忘记自己无法发现事实价值的无能。

  不管多污秽的东西,必有其美的一面,若能体会这一点,即能摆脱好恶的偏见,以宽宏大量接受万事万物。

  “不增不减”

  意即不会增加,也不会减少。

  人类因执着于自我,才有所谓增减价值的判断,一旦能摆脱自我观念,则空的世界中就无所谓的增减。

  了解这道理,就不会因为别人夸你几句,就觉得得意忘形;也不会因为别人毁谤你,而感觉有所损失,其实那些情绪的变化都是很无聊的。

  “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;无眼耳鼻舌身意;无色声香味触法;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;无无明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;无苦集灭道;无智亦无得。”

  当知“空”

  没有色相、没有感受、思想、行为、意识等五蕴世界及身心。

  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官,加上思考“意”

  就是“六根”

  ,架构六根的五蕴是空,所以六根也是空。

  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叫做“六境”

  ,靠眼睛引起感觉作用者即是“色境”

  ,靠耳朵的就是“声境”

  ,靠鼻子是“香境”

  ,舌头是“味境”

  ,身体是“触境”

  ,意识是“法境”

  ,而这些全都是空的。

  六根认识六境的作用也有六种,就叫做“六识”

  ,就是眼识“见”

  ,耳识“闻”

  ,鼻识“嗅”

  ,舌识“味”

  ,身识“触”

  ,意识“知”

  ,而这一切都是空,所以从眼到意识都是空。

  总之,六根、六境、六识全都视为是空。

  我们经常会认为,用我的眼睛看的,绝对没错,用我耳朵听的,一定正确,是我亲身体验的,所以是真的,这些观念的延续,就会造成,只有我说的才正确,其他都是错的,甚至还可能会误解,自己以外的一切,全部都是敌对的。

  若不将这些成见彻底粉碎,人类的思想就会缺乏深度,自然也就不能培养成熟的人格。

  释迦牟尼深思人生的无常,究其成因即为“十二因缘”

  ,即是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

  《小乘论》把十二因缘与轮回相配;因不明白产生爱欲,叫做“无明”

  ;由爱欲而产生行为,叫做“行”

  ;受胎的一剎间,这就是“识”

  ;受胎以后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尚未完备,叫做“名色”

  ;在胎内六根完备,即将出胎,叫做“六入”

  ;出胎以后至二、三岁只有接触的感觉,尚未能了解喜怒哀乐,是为“受”

  ;十六、七岁以后,爱欲渐盛,叫做“爱”

  ;三十岁以后,贪欲旺盛,叫做“取”

  ;依爱欲的烦恼,做出种种的行为,来定来世的果,这叫做“有”

  ;依在世的因缘连结未来的出世,叫做“生”

  ;自生至死,叫做“老死”

  。

  以上的十二支是轮回的现象,若要打破轮回,就要釜底抽薪,先灭掉“无明”

  ,无明灭则“行”

  灭,行灭则“识”

  灭,识灭则“名色”

  灭,名色灭则“六入”

  灭,六入灭则“触”

  灭,触灭则“受”

  灭,受灭则“爱”

  灭,爱灭则“取”

  灭,取灭则“有”

  灭,有灭则“生”

  灭,生灭则“老死”

  灭,这叫做还灭十二支。

  “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”

  ,是以空的眼光来体会一切,先否定无“无明”

  ,而后再否定此项否定,即是所谓“无无明尽”

  。

  即是说,既无迷惑,也不会消失迷惑。

  迷惑是不可能根绝的,我们所能做到的是不为迷惑所桎梏。

  “无老亦无死”

  同样的老死也不会消失,这就是说我们出生在世上,一定会经历老死,谁也无法逃避的自然法则。

  将生老病死视为空,并非要否定这些事,而是在现实世界中既然不免生老病死,我们又何须好恶执着,应该坦然接受生老病死。

  当然,建立观念很容易,切身实践就不那么简单。

  不管生活如何幸福,如若执着于此幸福,就会动弹不得,非但落得不幸福,而且还会很惨,能坦然接受生老病死,那么不独当事人,连他周围的人也能得救。

  “无苦、集、灭、道”

  ,意即无法知道,也无法得到,正因无法得到,因而继续谈“无”

  。

加入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支持作者创作,解锁后继续阅读

解锁:

余额:

以后不再提示我,自动订阅下一章

立即解锁

虚拟商品购买后不可退换,青少年请在家长陪同下充值

该章节为收费章节,请登录

立即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