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阅读历史
A + A -

第6章 小沙弥(二)

  “玄奘……,你有问题……就问吧……,我想以后……再也不能回答……你的问题……”

  “住持,你怕死吗?”

  “天底下……又有谁不怕死……?但是死亡……就像诞生一般……是自然现象……,谁都无法……逃避……,何不顺其自然……,默默……的接受……”

  “顺其自然?这种事又如何顺其自然?”

  “一段……旧的生命……结束……,代表另一段……新的生命开始……,就如蛹……幻化成蝴蝶……,展开新的生命……。玄奘……,你不要……太伤心……,我的死……正是代表……新的开始……,愿我的死……能使上天悲怜……,可怜众……生,让他们……有新的生命……”

  玄奘跪在舍法面前,向他膜拜,眼泪已经哭尽。

  突然间,他觉得舍法很伟大,愿意为众生牺牲生命。

  但也觉得很迷惘,如果舍法就这样死了,难道就可以救众生脱离痛苦吗?只不过是枉送一条性命而已。

  玄奘的心里不知该如何形容。

  玄奘不断磕头,不断膜拜,希望舍法可以给他解答。

  突然间,舍法流出大量冷汗,全身不停颤抖,整个人倒在地上,不停抽慉。

  玄奘见此急忙跑过去,将舍法扶起。

  “我什么……都看……不到……,我眼前……是一片……的黑暗……”

  “住持,你现在反悔还来得及,我喂你吃一点东西。”

  “不……,已经……来不及了……,我的生命……就快要……结束……,玄奘……,老实……跟你说……,我真的……很怕死……,但人……有许多……绝境……,不得……不勇敢……面对……。如今我……就快死了……,希望……我的死……能解去……信徒……对佛的……疑虑……”

  “住持……”

  玄奘痛哭失声,却挽回不了舍法的生命。

  舍法死了,为变成生佛而牺牲生命。

  玄奘无法克制内心的悲恸,他心中对生命的疑问,不但没有解惑,反而更加矛盾。

  玄奘心想︰住持就这样死了,真的能救苍生吗?倘若老天没眼,那不是白白牺牲一条人命?苍生若能救众生脱离生活水深火热,自己是否能因此牺牲性命,为苍生舍命?玄奘背着舍法的尸体往山下走。

  净土寺众僧看见舍法的尸体,纷纷下跪膜拜,内心伤痛不已。

  众僧将舍法的尸体,镀上金身,供在佛堂,让信徒膜拜。

  信徒知舍法以成生佛,纷纷到净土寺膜拜。

  但上天似乎并没有眷怜他们,好像故意在愚弄他们。

  干旱依旧未过去,仍是遍地蝗灾,人民依旧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,吃不饱穿不暖,盗匪四起,流连失所。

  玄奘躲在房间,他伤心舍法的死,他无法面对死亡的恐惧。

  他开始绝食,他要学舍法,他要体验饥饿,他三天不吃任何东西。

  没想到饥饿是那么痛苦,整个肚皮都饿得贴扁,嘴唇干裂,渗出血水。

  玄奘感觉好痛苦,饿得痛不欲生,倒在床上不停哀嚎。

  无法想象饥饿的痛苦,饿得快要失去理性。

  他记起在废墟中,看见孩童吃人肉,饥饿的痛苦,会让人失去理性,做出违背伦理之事。

  玄奘咬着自己的肩头,渗出血水,他想克制痛苦,却无法思考,饿得快要昏死过去。

  捷同担心玄奘,进入房间,看着玄奘已经饿得面黄肌瘦,毫无血色。

  “玄奘,你不要再如此,这里有食物,吃吧。”

  “你知道吗?是我眼睁睁看着住持死去,他连续挨饿十五天,滴食未沾。我只不过是挨饿三天,就如此痛苦,我克制不了自己的食欲,我又如何追求佛心?修得罗汉正果呢?”

  “就是如此,你应该更爱惜自己,住持是为了大家,而牺牲自己。你年纪尚轻,离修行还有一段日子,在未修成正果之前,你岂能自残身体。”

  在捷同劝阻之下,玄奘才答应吃一点稀饭,久未进食,一入口就吐得一蹋胡涂。

  这一吐,让玄奘看清许多事实。

  他想起死亡的恐惧,想起许多枉死的百姓,想起他曾爱过的凤姊。

  不能就这样死去,他实在有太多的疑惑,要追寻生命的答案,在获得解答之前,他不能轻易死去。

  他将碗端起,一口一口饭扒进嘴中。

  久未进食,稀饭竟是如此甘甜,人间美味,在玄奘心中,他许下宏志:
  “在我还没有找到答案以前,我要更加努力,我要努力钻研佛经,我要努力修练自己,我绝对不要拿生命开玩笑,我一定会找出解救众生痛苦的方法,找到生命的奥秘。”

  在净土寺第三年,也就是玄奘十五岁时,发生了一件大事。

  捷同与玄奘接到家书,知道父母已死,两人伤心欲绝。

  原来天下叛军四起,在家乡的父母,已被盗匪杀死。

  听到这消息,捷同与玄奘立刻赶回家乡。

  一路上看见许多难民,大家纷纷逃难。

  隋末炀帝引起全国大乱,东北有高鸡泊窦建德、华北唐李世民父子、华中瓦岗寨李密、东南杜伏威……等等叛军起义,天下乱世,一发不可收拾。

  待两人赶回家乡,家乡已经被战火洗劫,死的死、亡的亡。

  好不容易寻得父母的尸首,恰巧已经出嫁的姊姊张氏也赶回,姊弟三人抱头痛哭。

  玄奘想起父母自小就对他疼爱有加,想不到分别两年,却是阴阳相隔,他内心万分痛苦。

  战火持续燃烧,叛军就快要杀到。

  他们实在没有时间好好安葬父母,临时用几块木板拼凑,挖个坑将父母葬入。

  玄奘跪在父母坟前,痛哭失声。

  “玄奘不天﹐夙种荼蓼﹔兼复时逢隋乱﹐殡掩仓卒……”

  讣文写得哀凄动人。

  玄奘手捧泥土,一手一手将父母埋进土中。

  其姊张氏也是伤心欲绝。

  捷同则表情平淡,并不如同玄奘那样伤心,他劝玄奘说道︰“出家人应该六根清净,我们已是化外之人,岂能将世俗的感情放在心头?”

  “我无法放下,死的是我们的父母,我岂能放下心?”

  “玄奘,你太过于感情用事,总有一天,你会被“情”
  字所困。”

  玄奘、捷同虽然是亲兄弟,但他们对佛理的理解却截然不同。

  捷同太过强调修行,克制妄想,渐渐地将人类的感情抛弃,以致日后兄弟的理念日行渐远,最后在佛理领悟过程中两人起了冲突,这是后话。

  玄奘则是性情中人,他无法割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,对父母的恩情,他谨记在心。

  这次事件也对玄奘造成不小的冲击,看见父母的惨死,更加深他对死亡的恐惧。

  当天晚上,他做一个梦,看见一座坟碑,碑上写着︰“玄奘法师葬于此地,于甲子年殁六十三岁。”

  玄奘从恶梦中惊醒,对梦中境界记得一清二楚︰“这个梦……,难道是上天告诉我?我只能活到六十三岁?我现在十五岁,那意思就是,我只有四十八个年头可以活了?”

  知道死期,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,玄奘心中充满恐惧。

 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,他等待死期的到来,面如槁木,心中万分痛苦。

  “上天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个讯息?难道要我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?要我等待死亡的到来?不,这种日子我绝对过不下去,我要摆脱痛苦,摆脱对死亡的恐惧,我一定寻得解救万生痛苦的方法,寻得生命的奥秘。”

  玄奘更加苦心钻研佛经修练自己,但是天下大乱未平。

  十七岁时,河南一带暴徒聚集,寺院里众僧流离失所,纷纷逃亡。

  路上皆是死尸白骨,人民在饥饿中挣扎,于是玄奘跟捷同说道。

  “天下混乱至此,我们又何必坐以待毙?我听说李渊已经率领晋阳人攻进长安,长安大至抵定,不如我们去长安?”

  捷同赞成玄奘的建议,兄弟两人便前往长安。

  此时李渊已在长安称帝,是为武德元年。

  草创期的唐朝,群雄间战火未熄,打战为首要之务,无暇他顾。

  此时长安并无佛教道场,玄奘看到这种情形,深深感慨。

  隋炀帝曾在东都洛阳建造四所道场,招聘天下名僧驻寺,高僧云集,各有擅长,其中以慧景、敬脱、道基、宝暹最为杰出。

  隋末大乱,各寺院生活来源断绝,很多僧侣远走绵、蜀,在偏僻的蜀地反而有许多精通佛法的高僧。

  于是玄奘又向捷同建议︰“如今长安佛法荡然无存,我们不能在这里虚度光阴,应该到蜀地去研习佛法。”

  捷同接受,两人经由子午谷进入汉川,拜见空、景两位法师。

  兄弟二人在此停留一月有余,跟随两位法师学习经典,之后随同前往成都。

  蜀地聚集许多高僧,大开佛教讲座法筵。

  兄弟二人在此苦心研究佛经,玄奘也在此时正式受戒成为比丘。

  玄奘、捷同本身学问就很好,领悟力也强,经听由道基、宝暹二法师讲解《摄论》与《毗昙》,以及道震法师讲解《迦延》,经过二、三年的苦心研究,两人精通各种佛理。

  当时天下大乱,全国都在闹饥荒,唯独蜀地太平无事,且物资丰实不虞匮乏,所以天下僧侣都聚集蜀地。

  每场讲座往往有几百人听讲,盛况空前。

  玄奘、捷同年轻博学,因而声名大作,两人高风亮节、品行端正,名气响遍吴、蜀、荆、楚。

  当时每个人都想目睹二人风采,他们在佛门的声誉遥遥直上。

  那时玄奘只有二十岁。
加入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支持作者创作,解锁后继续阅读

解锁:

余额:

以后不再提示我,自动订阅下一章

立即解锁

虚拟商品购买后不可退换,青少年请在家长陪同下充值

该章节为收费章节,请登录

立即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