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章 辩佛(一)
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,他本名叫悉达多,族姓乔达摩。
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,意思是释迦族的“圣人”
。
相传他是释迦族净饭王的太子,出生在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。
悉达多出身于比较高贵的剎帝力种姓,出生不久,母亲摩耶夫人就死了,他是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长大。
少年时,悉达多曾经接受当时印度最高贵的婆罗门教教育,后来与觉善王女儿耶输陀罗结婚,生下罗候罗。
悉达多二十九岁时开始出家,到处寻师访友,探索解脱人生苦难的道路。
经过六年艰苦修行,在三十五岁时,在伽耶山麓一棵菩提树下,面对东方盘腿端坐,思考解脱之道。
经过七七四十九昼夜苦思冥想,终于战胜一切魔障,大觉大悟,自此创立佛教基本教义,成为“佛陀”
。
从此以后,释迦牟尼以解脱众生为己任,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带进行长达四十五年的传教活动,逐渐得到统治者的支持,在普通民众中也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。
释迦牟尼八十岁时,在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边的婆罗林中涅盘。
佛教认为,涅盘是一种彻底的解脱,不再有任何现实中的苦难,也是人们所追求的最终归宿。
相传释迦的所有思想,都是由长期追随左右的弟子阿难口述出来,再由信徒们用古代印度梵文、巴利文记录整理成经典。
而中国古代汉文佛经,是从梵文佛经中翻译而来。
当时的中国,小乘佛教盛行,其中分为成实宗、俱舍宗、涅盘宗、地论宗……等等。
盛行的小乘佛经有《十诵律》、《成实论》、《大毗婆沙论》、《发智论》、《俱舍论》、《六足论》、《涅盘经》、《十地论》……等。
某天,各派各宗之比丘集聚,一方钻研佛学,另一方也是比一高下,究竟是哪一派的佛学最完善、佛理最精湛。
玄奘、捷同也参加了此次盛会。
这年,玄奘刚满二十岁,两兄弟在蜀地已经小有名气,尤其是玄奘。
玄奘是天生的美男子,身材高大飘逸,一张瓜子脸,俊秀之气,不知迷煞多少少女?玄奘的出现,总是引起众人的眼光,他不仅人长得俊秀,人品更是高尚,堪称一代风华男子,只可惜他是一个和尚。
广场上高朋满座,挤满了上千位从蜀地各地而来的高僧,谁能在这次盛会胜出,谁就是天下第一名僧。
由高僧道基老和尚为大家讲一段佛陀的故事。
“在释迦牟尼出生前,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在一天夜里梦见一位菩萨骑着白象,在音乐声中从天而降,夫人摩耶突然惊醒。于是第二天国王请相师占卜吉凶,这位相师说道。”
“‘这可是大喜的事,因为有圣人来向夫人投胎。
’
之后摩耶夫人果然怀孕,于是邻近小国国王都来祝贺。十月怀胎即将分娩,按照当时印度的风俗,摩耶夫人应该回到娘家生产。刚走到半路上,佛陀就出生了。”
“相师为佛陀起名叫悉达多。有一位阿私陀仙人预言他如果继承王位,必定成为威震天下的一代霸主,如果出家修行的话,他就将成为佛,也就是能使众生觉悟的人。”
“国王当然不希望悉达多出家,于是在悉达多长大后,特意选派五百名美女来娱乐悉达多。可不知为何,悉达多在宫中整日闷闷不乐。国王又召集大臣们为悉达多议论婚事,希望悉达多娶某国公主为媳。但是该公主希望让众国太子们来一次大比武,谁优胜她就嫁给谁。”
“在比武时,悉达多相扑胜了难陀,挽弓射穿七重铁鼓,最后将珠串抛到公主身上,两人喜结良缘。谁知婚后的悉达多仍是闷闷不乐,国王又为他娶了数位漂亮的妃子。”
“有一日,悉达多走出东门,遇见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,换走南门,遇到一位疾病缠身之人,再走西门,看见一伙人正在办丧事,最后走北门,看到一位出家修行人。这一切都是悉达多未接触过的平民,心中的悲痛油然而生。悉达多感觉到生老病死,都是人生的痛苦。在城外,悉达多坐在树下静静地观看农夫耕地,那些刚刚从地里翻出的虫子就被鸟飞来吃掉,使悉达多陷入沉思。”
“回宫以后,他辗转不能入睡,心想为什么人有生老病死?许多的困惑他无法解决,所以他决意出家修行,去探索解救众生脱离苦海的道路。于是,悉达多立即命令车匿备马出城。”
“悉达多出城后,让车夫牵马回宫,报告他已出家的消息。国王、夫人、公主以及宫里所有人都禁不住痛哭失声,国王命令五位随从前去追回悉达多。他们赶上悉达多时,悉达多已经在山林进行苦修。这五人在悉达多劝说下也开始出家修行,但当悉达多认识到自我折磨的苦修于道无缘,应该采用中道的时候,他们误以为悉达多已经放弃对真理的追求,便纷纷离开了悉达多。”
“悉达多经过长时间的磨练与思考,最后终于成道。成道之后,他首先想到的是五位随从,听说他们在鹿野苑修行,悉达多就来到鹿野苑为五人第一次宣讲自己的大法,这五人就成为悉达多成佛以后最早的信徒。从此,悉达多踏上解脱众生出苦海的道路,并被信徒们尊敬地称呼为“释迦牟尼”
,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。”
玄奘听了道基老和尚所讲佛陀的故事,心中颇受感动,原来佛陀出家的原因,跟他一样,也是要追求生命的奥秘,追求如何解脱众生痛苦。
在菩提树下,佛陀究竟领悟到了什么?他很想知道,却无法想象。
道基说道︰“众僧云集蜀地,开创了中国佛教大成。虽然中国此时不堪,但各门派的佛学集聚一堂,相互交流,希望大家能再创建中国佛教史上灿烂光芒一页。”
现场有些和尚不以为意,有些人是为争名利而来,谁能在今日盛会,语出惊人,重挫群雄,谁就能为该门派争一席之地,坐上佛教宗派之祖,有许多和尚跃跃欲试。
“何为佛性?”
道基老和尚说道。